我看大陸影子銀行風險
坊間分析大陸的影子銀行風險時,焦點多放在政府、銀行、SHIBOR,我個人認爲,是捉錯用神。關鍵在水源。
整個信貸系統,最缺水,是地方政府和小型內房。爲什麼?陶冬先生的分析,他們投入的項目,是長期建設,但由於政府的干預,無法從正常的貸款渠道融資,才會慢慢衍生出高息、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(理財產品、信託產品)。他們是利率的price-taker,除非把項目爛尾,不然還得借,用新債冚舊債。
至於整個信貸系統的水源,不離兩個:國內坐擁現金但投資無從的存戶,以及貪圖人民幣升值和高息的境外人士(就像我身邊的師奶朋友及報紙早排大幅報道的虛假貿易)。當然央行可以減存款準備率,在水源量不增加時,商業銀行也可增加放貸。
機理明白了,要估計影子銀行風險時,焦點就可以放在以下的關鍵點上:
- 社會融資總量。萬一社會融資總量急速下降,代表流到水緊處的資金斷裂,最爲危險。反之,水流不斷,有新錢續命,爆炸便能延後。
- 理財產品息率。如果理財產品息率急升,地方政府和小型內房每當roll-over新債時,利息成本水漲船高,爆煲機會只會高幾分。也代表了本地存戶的風險取態。
- 人民幣匯率。如果離岸人民幣匯價不升反跌,外資流入放慢,只能更靠塘水救塘魚。
- SHIBOR。分析SHIBOR,如果用最恐慌的一殺那爲基準,世界自然無限美好。但現水平是4月初息率的一倍,季結後仍無法返回隔夜3%以下的水平,應視爲異常。換句話說,銀行間互相借貸,利息也無法回到正常水平,難道社會上,做實業也好,投機也好,借貸成本能不居高不下嗎?
- 人民債券價格。可留意美國一隻叫DSUM的ETF。
更壞的情形:
- 理財產品、債劵大規模違約,存戶拒絕提供資金予影子銀行,並要求取回已投入的資金。
- 銀行擠提(如08年的東亞擠提)。
高槓桿,借短錢(理財產品3-6個月到期),做長期基建(不動產建設),是歷史上不少金融危機的起因。如果讀過金融史,類似情形,就算政府、央行全力配合(減息、放寬銀根),也不一定能有秩序地「去槓桿化」(08年的美國便是例子)。我個人,認爲出現大規模金融危機的機會,比現時散戶估計的機率高很多。
每幾年一次集體撞邪,忽然全民無視風險,其實是常態。有空不妨重讀貝爾斯登(08年2月),到9月雷曼、AIG出事時的財經版,可能比讀個PH.D更有用。
我想,這一輩子,有兩件事情,應該至死不忘:一是08年9月,陸東跟數千個散戶說,匯豐兩年必見百五元,全場雷動的歡呼。第二是某基金經理,08年中秋節重倉博反彈,結果雷曼爆炸,那雙惘然、悲涼的眼睛,彷如戰場中踏中地雷的士兵,望着一片血肉模糊的斷脚...
“Most people don't believe something can
happen until it already has. That's not stupidity or weakness, that's just
human nature.”
― Max Brooks, World War Z: An Oral History of the Zombie War
圖:國內公司的短期借貸成本(票據貼現)
吳瑞麟
http://investhof.blogspot.hk
(聯絡電郵: lifeislonggamma@gmail.com)